帕格花邊興衰史

百年前帕格花邊學校的學生

位於帕格鎮中心的教堂及石頭廣場,是由希貝尼克城最著名的設計師朱拉伊•達馬蒂納克(Juraj Dalmatinac)所設計,他的傑作就是希貝尼克大教堂。而精緻耐用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帕格花邊,就是在帕格鎮製作的。

興盛時期

因發掘了斯普利特(Split)附近的Salona古鎮而聞名的克羅地亞考古學家Frane Bulić神父,他在西元1880年主辦了一次展覽,向歐洲人展示了美麗的帕格花邊,自此花邊在整個歐洲倍受青睞,而昂貴的價格,從來都只有貴族富豪能訂製使用。於是在19世紀,帕格花邊被稱為”白色金子”。誰擁有愈多的帕格花邊,就被視為富裕的人。當一個女孩所屬的家庭擁有愈多花邊,女孩愈容易嫁出去。

19世紀初,奧地利人納塔莉•布魯克-奧芬伯格(Natalie Bruck-Auffenberg)為撰寫《達爾馬提亞及其民間藝術》一書,她花了十年的時間旅行在達爾馬提亞海岸及所有的小島間,尋找已消失的杜布羅夫尼克花邊。過程中她抵逹帕格鎮,購買了一些花邊帶回奧地利。1905年10月納塔莉•布魯克-奧芬伯格將花邊送給奧匈帝國皇帝的母親,斯洛伐克奧托•馮•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約瑟芬大公夫人。她在收到這份美麗的禮物後沒幾天,即來到帕格,並成為第一位訂製花邊的皇室成員。同年,她又召喚了數位帕格的婦女進入維也納的皇宮,為皇家成員縫製鞋子、衣物服飾、及佈置教堂所需各式用品。自此花邊成為奧匈帝國的皇家御用品,及城市裡各貴族富人爭相訂購的奢華品。

隨著當地的需求增加及潮流的變化,花邊被要求符合更多特殊使用目標的設計,及不同的流行款式,於是Nilla Rakamarić在1907年從維也納返回家鄉帕格鎮。她在廣場旁的一間房子裡開設了花邊製作學校,並開始培訓製作花邊的人,由市長Budak 開發繪製新設計圖。此後學校開始依設計生產最新式的花邊。從這個時期開始,花邊呈現出如今所見的幾何形狀。

危機

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奧匈帝國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瓦解,歐洲貴族的没落,及二十世紀的傳統服飾的消亡,具有花邊裝飾的桌布,祭壇布,床罩和手帕漸漸被淘汰。花邊訂製量快速減少,花邊學校幾乎關閉。但在1937年時,因獲得紐約世界博覽會金牌而名氣又起,訂製客源暫時提高。數年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4年,戰爭還是造成花邊學校解散。

大戰結束後整個巴爾幹半島組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象徵皇室貴族財富的花邊已不受重視,失去所有訂製來源。爾後數十年的時間裡,擁有縫製花邊技能的婦女們凋零死亡,此傳統技術面臨消失的危機。

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直到1993年克羅地亞獨立建國後,開始重新重視花邊傳藝。於是在當地居民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的花邊學校在1994年重新開設,課程從每年九月開始,到隔年六月結束。完成學習的學員,在交出學習作品後,都會獲得學校授予的結業證書。

知道更多有關Pag和Pag花邊的更多有趣的事,請觀看以下影片:

2009年,縫製帕格花邊的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帕格花邊不只是帕格島的驕傲,現在也是克羅埃西亞國家用來致贈各國元首、部長來賓的外交國家禮品。

在帕格鎮上即使到了現在,仍有可能看到年長的女士們,穿傳統服飾在街邊勤奮地做著花邊編織工作。

帕格鎮仍然繼續生產出帝王們珍視的花邊。

分享: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