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格拉瓦花邊的興衰

在黑色背景上的雷波格拉瓦花邊

雷波格拉瓦花邊與第一隱士聖保羅勳章(又稱白色修士)有關。西元1400年時期,僧侶們採取了隱居方式過著研讀知識及奉獻的生活,形成當時歐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搖籃。

雷波格拉瓦花邊的起源

白衣修士坐著並在寫字
從聖保羅教士團來的白色修士。

雷波格拉瓦(Lepoglava)小鎮位於伊凡許恰卡山(Ivanščica Mountain)下方,克羅地亞高地柔順起伏的優美地景中,被貝尼亞(Bednja)河一分為二。這個小鎮位於當時歐洲薩格勒布到維也納,及薩格勒布到布達佩斯的兩大主要公路的附近。由於具有交通堪稱便利,及與喧鬧城市有適當的距離的優勢,匈牙利的聖保羅教士團的修士來到此處,建立第一座隱修院。多年後,在貴族士紳協助下,成立第一所公立中學及大學。

修士的來臨,也帶來了美麗迷人的花邊編織技能。此後製作花邊的藝術逐漸被村民所接受,將其應用在生活服飾及傢俱日用物品中,成為一種數百年來完全從未被打斷的傳統。

興盛及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丹妮卡.鮑絲蕾兒(Danica Brossler)透過官方機構鼓勵婦女再開始製造花邊,並為此目的開設了課程,講習班和花邊製作學校。雷波格拉瓦花邊分別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及1939年柏林世博會獲得銅牌。這是萊波格拉瓦花邊工藝品綻放最盛的時期。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時,克羅地亞被義大利所佔領,造成學校中斷了花邊製作的教育及工作,但是許多婦女還是繼續編製花邊販售,維持生活,於是雷波格拉瓦花邊傳藝才能延續。

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1945年大戰結束後,巴爾幹半島上所有國家組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共產政權時期,這一傳統幾乎消失了。直到1993年克羅地亞獨立建國後,開始重視花邊傳藝。 1997年在政府支持下,雷波格拉瓦鎮舉辦第一屆國際花邊節。由於市議會的長期關注,花邊製作學校再次在雷波格拉瓦活躍起來,市議會看到了這一機會帶來的就業和利潤,進一步製定萊波格拉瓦花邊圖案設計、編織工作及教育推廣銷售程序化計畫。該計畫獲得了瓦拉日丁縣政府和經濟部門接受,給予財政支持。計畫推動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使稀有民族誌價值以外的花邊成為一種能夠創造經濟活動,並為該地區婦女提供收入的產品。

分享: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一個評論